袁隆平为啥能频繁上头条?
袁隆平又上!头!条!了!
这次的新闻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衡南县基地的实测实收,平均亩产达1046.3公斤。对这个结果,袁隆平表示很满意。他还立下Flag:“每公顷18吨的目标今年应该就能实现。我还希望自己能够在2021年实现每公顷20吨(折合每亩约1340公斤)的目标,向建党100周年献礼。”
不知道您发现没有,最近袁隆平真没少上头条,从过90岁生日到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,从获得“共和国勋章”到杂交水稻增产,最近这两个月,袁隆平是新闻头条的“常客”。另外,一条称他是“梗王”的串烧视频也在网上大热。23日,在搜索网站以“袁隆平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有2760万条结果。
在微博热搜榜上,话题#袁隆平新目标每公顷20吨水稻#在23日进入热搜榜前十。
袁老爷子为啥能这么频繁上头条?
面对这个“死脑细胞”的问题,我们梳理了最近两个月的一些报道,除了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、关注度高之外,这些受到网友追捧的报道主要涉及袁老爷子三个方面的内容——
1、生活朴实、自由散漫的袁隆平
前不久因为要参加“共和国勋章”颁授仪式,袁隆平特地穿上西装打领带,这条新闻也受到广泛关注。
其实在生活中,袁隆平很朴实。他说自己从没有想过要过奢华的生活,对物质的享受看得很淡,钱够用够花就行,伙食以清淡和卫生为贵,每天大鱼大肉是吃不下去的。衣着方面也比较朴素,西装也就几百块一套。并且,他有一个“怪癖”――专挑便宜货买,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。
2、勤奋工作、不忘下田的袁隆平
袁隆平给大家的一个印象就是喜欢下田。
在获颁“共和国勋章”之后,袁隆平第一时间表示回去就下田。为了方便他下田,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。这块田从此就成了他的“心病”,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不是洗脸、刷牙、吃早饭,而是下田,“我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
袁隆平曾说,“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,本来就是个苦活累活。特别是在水稻开花的时候,赤日炎炎之下,我和我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,脚踩烂泥,低头弯腰在田间劳作。越是打雷、刮大风、下大雨,我们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,看禾苗倒伏不倒伏,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,只要田里有稻子,我每天都要坚持下田坎。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,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,才会产生灵感。灵感的出现有5个字,那就是‘知识加汗水’。在知识的土壤里,用汗水才能浇灌出灵感的花朵。”
其实,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良种就是在稻田里。1961年7月的一天,“泡”稻田的袁隆平,发现了一株颗粒饱满、长着10多个8寸长稻穗、明显“鹤立鸡群”的稻株。这一定是“良种”。
尽管年届九旬,但袁隆平没想退休,仍然每天到办公室工作。2015年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职务时,袁隆平曾表示,仍将继续负责科研项目,并负责具体的科研工作。4年过去,记者再次提起退休的话题,他说:“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,我身体还好。很多人退休了反而有失落感,我没有。一退休在家里没事做。我只要身体好,能工作就行。”
攻关杂交水稻不断取得突破,但袁隆平的追梦之路从未停止,这也是袁隆平持续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。
之前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两个梦: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。
“禾下乘凉梦”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,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。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。去年统计国外杂交稻有700万公顷,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,印度、越南等,但是发达国家也有很多稻田种上了杂交稻。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,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,每公顷增产2吨,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。
今年6月3日,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亲笔签名的“告示”:全体员工,人人须知,我心中有三大主要任务。
其一,冲刺“禾下乘凉梦”,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;
其二,选育耐盐碱稻,瞄准每公顷产量4.5吨的目标;
其三,发展第三代杂交水稻。
目前来看,第一个目标今年能实现。至于第二个目标,由于我国18亿亩耕地保护的红线,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。不过,我国有10多亿亩盐碱地,现可供利用的在2亿亩左右。假设能从中拿出1亿亩开发,每亩按300公斤产量计算,每年就能增加300亿公斤粮食。为此,袁隆平提出了利用杂交水稻杂种优势,提高耐盐碱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。
一个真实的袁隆平能引发人们的共鸣,一个勤奋的袁隆平能给人以激励,一个有梦想的袁隆平能给人以前行的动力和希望。这样的袁隆平是不是还会上更多的头条?
来源: 央视新闻
传播中国,影响世界
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